在祁连山肃南县的广袤山林间,隐匿着一种珍稀而独特的鸟类 —— 褐马鸡,它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神秘使者,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别样的生机与魅力。
褐马鸡体型较大,体长可达 83-110 厘米,体重在 2-3 千克。其身姿矫健,浑身被覆着浓褐色的羽毛,恰似身着一件古朴而庄重的华裳。头与颈呈现出深邃的灰黑色,头顶那绒黑短羽仿若精致的冠冕。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现出鲜艳欲滴的红色,好似涂抹了艳丽的胭脂,在山林的背景下格外醒目。耳羽为白色,呈束状向后延伸,宛如灵动的流苏。它的尾巴极具特色,高高翘起,中央两对尾羽又长又大,羽支纷离披散下垂,仿若蓬松的马尾巴,潇洒而飘逸 ,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当它在山林中踱步或奔跑时,尾羽随着动作摆动,尽显优雅之态。
褐马鸡对栖息环境颇为挑剔,肃南县内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以及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组成的次生针阔混交森林,是它们钟爱的家园。这里丰富的植被为褐马鸡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与栖息之所。它们是杂食性鸟类,食物种类丰富多样,且会随季节变化而调整食谱。春季,野韭的根、蒲公英是它们的心头好;夏季,北柴胡等成为主要食物;秋季,山楂、裸燕麦等的果实让它们大快朵颐;到了冬季,乔木、灌木的种子则成为维持生命的重要能量来源 。它们不仅啄食地面上的食物,还会跳跃着啄食低矮灌木上的昆虫或浆果,偶尔也会在树的低枝处寻觅美食。
在漫长的冬季,褐马鸡通常会集群活动,群体成员有时可达 30 多只 。群体中存在首鸡,肩负着唤醒群鸡、带领大家觅食以及警戒等重要职责。它们的行动轨迹颇有规律,白天主要在地面忙碌地活动、觅食,不放过任何一个寻找食物的机会;中午时分,会惬意地进行沙浴,在温暖的沙地上享受片刻放松,随后短暂休息;夜幕降临,它们便会飞至松树或桦树上栖息,在树枝间度过宁静的夜晚。其下树活动时间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根据日出早晚、光线亮度灵活调整。比如在冬季下雪时光线较暗,它们下树的时间就会稍晚;若天气温和晴朗,它们则会更早地开启新一天的活动 。
繁殖季的褐马鸡,行为变得更加独特而有趣。每年 3 月,它们便进入发情期,雌雄鸟的鸣叫声明显增多,雄鸡也变得格外活跃,时常为了争夺配偶而与其他雄鸡展开激烈争斗。雄鸡求偶时,会展现出独特而迷人的婚飞姿势,它以奔跑助力起飞,飞翔与跳跃相互交织,飞行时头部和颈部向前伸直,尾羽优雅地伸长,双翼开合之间,姿态优美动人,起飞高度大约在 1 米左右 。同时,雄鸡还会发出独特的 “咕咕” 声,脸盘也会随之扩大,脸上的红色愈发鲜艳,以此来吸引雌鸡的注意。4 月是发情盛期,此时雌雄鸡的行为差异更为明显,雌性食量增加,为孕育后代储备能量;雄性则食量减少,时刻警惕地保护着雌鸡觅食以及选择合适的筑巢地点。雌鸡会在较为隐蔽的地面,如林下灌丛间、倒木下或岩石脚下,利用地面凹处,就地取材,用枯枝、树叶以及自身羽毛搭建简单的巢穴 。之后,它们会在这里产卵、孵化,共同开启生命延续的重要旅程。
褐马鸡在中国鸟类家族中占据着极为特殊的地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曾经,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如森林砍伐导致栖息地减少、过度捕猎等因素,褐马鸡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一度濒临灭绝。如今,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祁连山肃南县等地的生态环境逐渐改善,褐马鸡的种群数量也开始缓慢回升。它们在山林间自由穿梭、觅食、嬉戏的身影,已然成为祁连山生态画卷中不可或缺的灵动笔触,见证着这片土地生态复苏的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