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摄影网有责提示: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它们不属于餐桌。
六月的昆明西山猫猫箐鸟塘,正是大斑啄木鸟的育雏旺季 —— 这片隐匿在常绿阔叶林的观鸟秘境,每日清晨 7 点便上演着木质交响乐:雄性啄木鸟以红冠为信号,频繁往返于云南松与鸟塘间,喙部敲击树干的笃笃声穿透晨雾,尾羽支撑树干的姿态被高速快门定格成几何剪影。鸟塘特制的混合谷物喂食器旁,成鸟衔着天牛幼虫振翅的瞬间,翅膀划出的弧线与尾下覆羽的白斑形成动态标点,雌性啄木鸟蓝黑相间的背羽在侧光下泛着金属光泽,育雏期特有的急躁振翅被捕捉时,画面充满生命张力。
大斑啄木鸟(学名:Dendrocopos major)物种解析:
作为啄木鸟科中最具辨识度的中型鸟类(体长 20-25 厘米),大斑啄木鸟以黑白体色与赤红枕冠构成醒目标识:雄性成鸟后枕部的火焰状红斑是性别特征,雌性则以纯黑枕部区分;背部的黑色羽毛密布白色椭圆形斑点,翼下覆羽纯白,尾下覆羽点缀三角形红斑,形成树栖环境中的完美保护色。其楔形喙强直如凿,舌尖具倒钩且能伸出喙外 3 厘米,特化的舌骨结构可缓冲啄木时的剧烈震动,是高效的树干 “钻探机”。
生态习性与行为特征
凿木行为:通过敲击树干制造空洞筑巢,同时以 “笃笃” 声建立领域,频率可达每秒 15 次,声波能传递至 500 米外;
食性偏好:主食天牛、吉丁虫等树干害虫,育雏期每日可捕捉超 200 条幼虫,舌尖倒钩能深入虫洞钩取猎物;
独特运动方式:采用 “攀树 - 跳跃” 模式,尾羽的刚硬羽轴支撑身体,四趾两前两后的对生爪型,确保垂直攀爬时的稳固性。
繁殖季生态特征(6 月观测重点)
6 月处于育雏高峰期,雌雄亲鸟轮流衔食育雏,往返频率可达每 10 分钟 1 次。幼鸟破壳后 18-21 天离巢,此时可见成鸟在树洞外 “召唤” 幼鸟的互动行为:成鸟展示食物并发出急促叫声,幼鸟探出头时红冠尚未完全显色,羽色偏灰且斑点模糊。昆明西山的种群因气候温和,巢址多选择树龄超 30 年的云南松,树洞离地高度 5-12 米,洞口呈椭圆形(直径约 4 厘米)。
保护与观测价值
该物种已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全球种群稳定但依赖原生林栖息地。猫猫箐鸟塘的观测点因提供人工喂食器,成为研究其育雏行为的理想场所 —— 当镜头捕捉到它尾羽撑树、喙部凿木的瞬间,不仅是自然影像的创作,更是对森林生态工程师的行为记录。
猫猫箐观鸟棚采用隐蔽式设计,距喂食点仅 8 米的黄金拍摄距离,无需长焦也能清晰记录啄木鸟的凿木细节:其舌尖伸出喙外 1.5 厘米的捕食特写,趾爪紧扣树皮的攀爬姿态,以及幼鸟在树洞中探出头时,红冠与成鸟的黑白羽色形成的视觉碰撞。
以上图片和视频由“昆明西山猫猫箐哈尼观鸟园”群友辉洪老师6月3日拍摄录制,仅做分享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六月特有的雨雾天气更添拍摄趣味 —— 当山岚漫过鸟塘,慢门拍摄的啄木鸟飞行轨迹如穿过轻纱的暗器,背景虚化的蕨类植物为画面注入水墨意境。专业鸟导驻守现场,实时播报啄木鸟的活动规律,传授利用林间光斑构图、捕捉喂食互动的黄金技法,助您在 6 月的育雏高峰期,用镜头记录这抹穿梭于滇中林海的红黑闪电。
长按二维码或扫码进入猫猫箐鸟群获取鸟讯信息
鸟塘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深林防火检查点南侧250米
导航定位:昆明哈尼人家
设施设备:配备了基本的拍摄设施,如隐蔽的拍摄掩体或木屋,为拍摄者提供了较为隐蔽和舒适的拍摄空间,便于长时间观察和拍摄鸟类。
茶饮供应:提供热水,茶水等
休息设施:除了拍摄掩体或木屋可供短暂休息外,周边可能设有一些简单的桌椅,供拍摄者休息和交流。
WiFi 覆盖:鸟塘 WiFi 覆盖,拍摄者可以尽情的分享鸟类图片,同时也可以带上您心爱的笔记本导片,修片,分享美好,传递快乐。
住宿用餐:哈尼人家农家民宿,房间干净整洁,还能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美食,如农家小炒、炖土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