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播旅游摄影的乐园站内搜索 查询
首页 -> 团友作品 -> 《乡村五月印象》刘芝清作品
《乡村五月印象》刘芝清作品 来源:国际旅游摄影网 日期:2019-06-14 18:08:42

乡村五月,麦苗绿了

乡村五月,庄稼人闲了

乡村五月,用阳光雨水和泥土的温柔

将最后一颗种子拥入怀抱

河水是清澈的

山恋田野也变得爽朗变得明快

鸟鸣花开呼唤着夏天的到来

虽然春季仍不舍得匆匆离开

虽然偶尔风寒偶尔还有雪花

再怎么谦虚也掩藏不住夏天的气势

五月里的乡村

还是五月里的乡村

我所记住的那种熟悉的样子

忙碌着它的忙碌

也以它独有的方式

悠闲着它的悠闲

就让我以图像的形式

记住它

以只言片语的琐碎文字

回忆它吧

我的乡村

我的五月

我的乡村五月

《虔诚》

见过太多躬身的姿势

印象里应该都是在表达

一种虔诚的拜祈

在寺庙在教堂

也在墓碑灵位之前

垂首肃然

对佛祖对上帝

拜祭祖先英烈或先逝的友人

祈愿求福或诉说敬仰怀念

思寻这前世今生的答案

也不知其间

有没有别的私心杂念

唯独这面对土地的

躬身垂首

有着不同的虔诚内涵

躬下身子

放一粒种子去泥土里

只为长出一株粮食

如此虔诚的身姿

也不只有在今日或者明日

而是从我成为庄稼人的那一刻起

就会一辈子

无论春日冬日

也不管夏季还是秋季

这是与土地对话的

唯一方式

假日印象

这几年里的"五一"常常去乡下地头转悠,应该说这几天算是青海高原上春末田园里最为忙碌的日子了,恰恰也是洋芋种植的最佳时机,这期间又有学生娃们和上班族放假回来,可以在老家待住上几日,而种植洋芋又需要多人协作完成,有放假回来的孩子们帮忙,自然是天时人和顺其自然的美事。

正如照片中拍到的这般,妈妈带领着闺女小儿点种地膜洋芋,各自分工协作,确也其乐融融,更有一种别样的温馨。孩子们亲身参予劳作,既能懂得食物的来自不易,又能感受父母的辛劳,既明白了耕作土地的意义所在,又知晓尽职担责分工协作各个环节的缺一不可,这其中所蕴含的教育又岂能在书本的字里行间里可以得来。

这种劳动着的场面,虽然说是在辛勤劳作,可透过表面的动作,我所感受到的是一种遥远的曾经的甜蜜。放学回家尤其在周末,爸爸妈妈没有问过作业咋样(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而是安排有这一天半日的家务劳作,许多时候跟大人一起下地干活,当时觉得困乏劳累也比玩耍要无趣得多,可现今想来正是因为亲身体验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才知改变的出路在于学习,也牢牢记住了像父母们一样庄稼人汗水的份量,把一份崇敬埋进了心底。当然,时至今日随着父辈们的逝去老去,那幼年时坐在地边稍大些又下地帮活的记忆,时常如电影片断般闪现,时常被这种回忆牵引着心思回去,拾取这太多的温馨暖意。

最后,我想说的是,假日里有的不仅仅是吃喝玩乐,也别只想着去人满为患的景点制造垃圾,去乡下去田野何尝不是一件惬意舒心的美事。

《栽葱的阿妈》

春末夏初的时节里,春耕已随着土豆入地基本告一段落,气温回暖,脑山以外的乡村也已经开始了夏日锄草季的活计啦,村里的年轻人们也都出门打工去挣钱了,留在家里的老阿妈却忙着房前屋后栽葱种菜的庭院农活。

看见在家门口忙碌着的老阿妈,如同见到了曾经这般操劳在菜园里的母亲,想起老家门前院内的菜地。这里一席萝卜刚出苗,那里一块白菜地正在发芽,右边的韭菜已郁浓,左边的蒜苗刚覆土,一大片光秃黑黝黝的田里刚点种上土豆,还有这块只有半个土炕大小的地里,也是母亲在移栽着葱苗,先在耕翻碎土平整好的地面上,撒上二铵等少量化肥,然后用铁锹翻挖出一垄深浅宽窄均匀的地沟,倒入薄薄一层厩肥,再整齐均匀稍斜着排放一行小葱苗,再覆土轻轻踩踏,如此这般一行行葱苗栽入地里,然后浇水。待过个把月葱苗扎根壮实长到一定高度后,再一次往根部拥土,才算完成了整个栽植过程。

望着专注于栽种葱苗的这位老阿妈,那份细致那种神态,分明是在谱写一首田园乐章,分明是在描绘一幅庭院画作,这样的劳作里寄托着太多对农作物的期望,沉积有太多对孩子们的厚爱,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母亲,才有了美丽如画的乡村田园,才有了孩子们记挂一生的美食回忆,才会有说不完的故土思念,才会有奔赴回家的脚步匆匆……

躬身弯腰的母亲,背负着对家对儿女们无尽的爱,将所有为家的辛劳拎在了手里,头顶着的便是那乡村的一片天空。

《锄禾日当午》

正如唐代诗人李绅的这两首《悯农》诗里所写: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恰似照片中的景象,拿着小铲的农家阿妈匍蹲在三两瓣油菜苗零零星星刚出土的田地里,一铲一铲锄去杂草疏松土壤,全神贯注里分明员透露着一份怜爱,一份对幼嫩菜苗的怜爱和关切之情,更有一种千百万次重夏中练就的动作之熟练,每一铲入土的位置是如此地准确,铲地拔草翻土一气呵成,每一次的动作街接身躯挪动似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迟疑和停顿。在我的凝视里产生一种错觉,阿妈拿在手里的铁铲幻化成在菜苗间跳跃着的精灵,泥土翻飞间嫩绿的菜苗在点头在舞蹈,在笑逐颜开里等待着检阅,如此美妙的田野画卷定格在我接下快门的瞬间,这便是属于我那乡土乡愁里惦念,属于童年记忆的关于母亲的片断。

在这高原初夏的乍暖还寒里,匍蹲腾挪着的阿妈额头渗满细密的汗珠,还有微微泛红的脸庞上写满劳作的辛劳,一滴汗水一颗粮,农家人的苦累又有几人知晓。粮食价格从十几年前 直至今日,又涨了多少?有没有翻番?十几亩薄田里劳作一年的收入也只有万把块钱,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又有几人耕作在田?农业集约化经营步履迟缓,十几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又从那里得到保障?粮贱伤农呀!

也许是想多了,也许是杞人忧天吧。但愿乡村振兴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和农村的问题。

《趁着下雨时》

劳作在田地中的庄稼人,很难有完全闲下来的时候,虽然农闲季节的夏天也会有种菜栽葱的农活要做,虽然这天的雨下得很急,却仍旧在田地间见到了忙碌着的身影。

这是路过大通县朔北东峡一带时的所遇,身披塑料布作雨衣的夫妇俩,风骤雨急的下午仍在地里移栽甘蓝菜苗,如丝似线的雨水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栽种的俩人也丝毫没有停工的打算。是的,是在下雨天里抢种,在趁雨水正劲土地墒情正好时把菜苗栽下去,让老天爷给灌慨浇水,确保每一棵甘蓝都能成活。眼前这起起蹲蹲的男人和穿梭运送菜苗的妻子,雨水从身上从帽沿滚落,鞋子裤角粘满了泥水,而挂在脸上的却是欣喜的笑容,应该还有对这场降雨的感激。

在滂沱大雨中拍下这张照片,有对劳动者辛苦的记挂和牵念,也有着对老天爷的敬畏和谢意。这些抢栽于下雨天的菜苗,它的长势定会茁壮,也仿佛见到秋季里一颗颗的甘蓝铺满在这片田园,还能卖上个满意的价钱。

辛勤劳作在风雨里的乡亲们呀,惟愿苦累有人知,汗水不白流!

《话说"阳栕"》

关于"阳栕(yangChen)“二字的准确用字,我也是不太清楚的,这里指的是几十年前用报纸糊成的屋顶天花板,在青海我老家就叫做这么个名字。

那时候乡下大部分人家住的都是土木结构的房屋,柱梁椽子搭起的架构,土坯块砌墙再抺上白土泥,在屋顶椽子上面棚上柳条鞭蔴秸杆盖土再抹上泥,便是人们居住的房舍了。大概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亲从县城上班的舅舅处带回来一些报纸,又买来些许铁丝钉子等物品,还专门请了人来打"阳栕"。在此之前也去过有"阳栕"之人家的,但村庄里有"阳栕"的人家都是有人在县上或公社上班的,是能弄得到报纸的人家才有。如果从时下的标准衡量,比村里有人盖了楼房还稀奇。我家也可以打上"阳栕",当时甭提有多开心了。

房梁上按稍窄于报纸宽度钉上一排钉子,再拴拉紧一行行铁絲,然后在报纸三边把浆糊涂抹均匀,贴挂上铁絲再一张张粘牢,大概也就多半天的工夫一间房舍顶棚即可贴粘完成。原本柳枝纷乱烟熏火燎的屋顶天花板被一张张齐整排列的报纸覆盖,黑暗陈旧也被亮白崭新所替代,不仅是屋内还有心里也是一片敞亮,即便在夜晚的那盏煤油灯光也仿佛明亮耀眼了许多。

在家里打上"阳栕“的夜里,尤其睡在土炕上入眠时,一定会去浏览报纸上大大小小的铅字,还有那各种各样的配图,渐渐成了睡觉前固定的一种习惯。几十年后的今天,当时从贴在屋顶的报纸上看到了些什么,虽说没能一一记下来,却也记住认识许多生字,更有一件事是至今也留在了脑海里的,那在屋顶左前沿处有过的一张图片和标题,图片是毛主席和林彪握手的照片,标题写着"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副主席在一起",记住它的原因是林彪事件后父亲特意找了张报纸,专门将原图片和文字遮盖住了,因为有过这次的遮盖却将此事记了下来。

这次在乡下的几间老屋里,遇见这三张照片里这般泛黄的报纸"阳栕",以及曾经被老人们称作"影壁"的镜子和挂在墙上的相框还有这褐黑色的泥土墙,走近这里的瞬间,恍惚中像是完成了跨时空的穿越,走进儿时的老家旧屋,回到了曾经童年的场景里,仰头浏览这一张张泛黄模糊的报纸,可这双眼睛已很难再看清楚上面的文字了……

《乡下妇女们的针线活》

春尽夏至的日子,在忙忙碌碌的耕种后翩然而来,该入地的庄稼种子也都埋进了土地里,农田里也只有等麦苗菜瓣再长高一些才可以进入锄草环节,从这时开始至夏末秋收的时间段也是庄稼人的农闲季,走进乡里村间,时常会遇见三三两两或五八成群的妇女们围坐在一起,或村荫下或河溪边,或家门口或地头间,身着洁净艳丽的服装,拿出手里的针线活,说着东家西家的家长里短,聊着男人孩子们的话题,喧着婆媳之间相处的难易,也讲着妇女们之间体己的秘密,如此这般的夏日,处处一派暖阳葱绿又恬静安逸。

她的手里是给儿子的绣花鞋垫,你的掌中是给丈夫的黑条纹鞋帮,另一位才放下刚刚纳完的千层鞋底,熟悉的画面以及画面里的人们用一针一线编制着乡村的日子,把对儿女们的关爱对丈夫的思念用针线来书写来诉说,让母亲和妻子的爱意陪伴在千里万里的行程中,在男人们远行的脚下,始终记住留在家里的妈妈和妻子的那份期盼和等待。

人们总爱说乡愁,说村口的老树里有乡愁,说屋舍的炊烟里有乡愁,如果是看着这张照片呢,是不是也有一份浓浓的乡愁?而这份乡愁呀,却在乡下母亲妻子的千针万线里。

慈母爱妻手中线,

游子夫婿脚下鞋。

千针万线密密缝,

异地他乡匆匆归。

行远莫忘寸草心,

须记报取三春晖。

《纳鞋底》

纳鞋底,曾经时一种常见的乡村妇女们的休闲方式,即便去邻家串门喧会儿话或者走亲戚也是要把纳鞋底的针线活计随身带上的,也时常在农活间歇时拿出来缝上几针,更不用说是这样闲暇纳凉的时间里,纳鞋底的习惯由来已久。

可现如今却极为少见了,仿佛这种由来已久的习惯自我们这代人之后戛然而止,再也见不到三十来岁以下农村女人们有纳鞋底的了。偶尔遇见做这种针线活的人,大都是上了年纪的女人们,也极少见到再有年轻人穿用这种鞋底做成的鞋子啦。仔细想来确也难怪,像我这种来自农村穿布鞋长大的人,也是有许多年没穿过千层底的布鞋,更别提年岁比我还小乃至下一辈的孩子们。曾经妈妈还有姨娘给我后放在鞋柜里的布鞋,又从鞋柜里清理出来付之高阁都不知具体搁置在了哪里,千层底的布鞋成了一份念想和回望。

儿时一家人穿的鞋子都是妈妈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做布鞋最费时费力的当属纳鞋底,先把穿旧了的破烂衣裤拆洗干净,再用面粉做成浆糊,然后一层一层粘成有四五层布的"铺衬",再按鞋底样大小剪裁成鞋底形状,再将几块叠加成约一公分厚的鞋底,用一块崭新的白布做成底面,再一针一针纳成真正意义上的鞋底。这种鞋底,有十几层布做成,有成百上千针缝就,正因为如此,也才有了一个名字叫做"千层底"。

《脚下的这片田园》

夏初春末的故土田园里

昨日又是雨骤夜来成雪覆盖

今晨的暖阳刚刚带走了那片洁白

那蒸腾的薄雾里温润着

这片故乡的田地和田地里的麦苗

生机一片

天空瓦蓝瓦蓝

白云也才爬上雪山之巅

俯瞰脚下之田园

也在等待着正在从地面

向天空升腾着的伙伴

田园里的主人

扶撑着铁锹

站定在泥土与麦苗之间

一袭红衣

是如此的醒目又鲜艳

装妆这独一无二的家园

举起相机定格瞬间

彼此间的注目里

何需太多的语言

趁着这大地的温润

把种子寄托于泥土之间

熟悉的故土啊

升腾吧,升腾

明天的明天

一定又是个绿油油金灿灿的夏天

作者:刘芝清,网名:亹,2019.05.17

个性签名:爱好农事摄影,喜欢以文说图。

青海门源人,曾在青南工作二十余年,现居西宁。

[ 责任编辑:国际旅游摄影网 ]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团队荣誉|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5- 国际旅游摄影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电话:010-53682893 邮箱:gjlysy@163.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站前路11号A112室   邮编:102206
本网站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